
焦点访谈·足迹丨文脉赓续 继往开来

中华文明,源远流长,留下无数珍贵印记。在陕西宝鸡,千年传承的魅力尤为动人。艺术家将社火表演脸谱绘于水瓢,成就精美马勺脸谱;这里还留存诸多国宝级青铜器,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见证。民族振兴,离不开中华文明的传承。
2024年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,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,在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前驻足凝视。这一年,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念兹在兹,参观博物馆、漫步老街区、察看古遗迹。
春节前夕,记者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宝鸡,探寻流传千年的印记,给当下生活带来了哪些新意。此时的宝鸡,大街小巷早已年味儿满满。
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,来自各地的游客把展馆挤得满满当当,大家都想一睹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何尊的真容。上世纪60年代,何尊在宝鸡被发现,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,“宅兹中国”是目前所知“中国”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。三千年前的青铜器,完好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实证之一。
然而,尽管有国宝级青铜器镇馆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些年却鲜为人知。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,以前很多宝鸡本地人都不来,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。这几年,全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认知,博物馆热才逐渐兴起。
2024年9月,总书记到宝鸡考察,参观了博物院,在何尊前久久凝思。宁亚莹回忆,总书记绕着何尊转了一圈,表情庄重,边观察边思考。参观后,总书记感慨,要进一步挖掘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内涵和精神,宣传其中的伟大智慧,让大家更尊崇热爱,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。
总书记的嘱托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。宁亚莹表示,总书记提到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、研究、宣传和阐释。博物院把研究成果、保护成效通过文创、展览、社教等形式呈现给大众。
春节前,博物院基本陈列完成改造提升,采用更先进的陈列设备,凸显文物精美细节,让观众更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。宁亚莹喜欢站在特定位置看何尊,通过反射能看到底部铭文,尽力满足观众一睹真迹的需求。观众吕怡凡觉得,新馆改造后很棒,星空视效让人仿佛与古人对话。
在博物院办公区,文物修复工作紧张进行,这些文物将成为新展主角。文物修复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,总书记强调,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、管理好,加强研究和利用,让历史和文物说话。
2024年,博物院和西北大学合作,修复馆藏38件青铜器。每一次修复,都是对中华文明更深刻的理解和传承。西北大学教授刘成介绍,在修复一件兵器时,发现断面老锈,联系到当年的“毁兵”墓葬制度,体现人们对和平的期望。此次修复尊重文物,不焊接,用透明箍架拼接后放入展柜。
专家修复文物的同时,观众的新春体验活动也已开启。如今,很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后会买文创产品。为迎春节,博物院上新不少文创,如何尊立体冰箱贴、何尊积木,很受大小朋友喜爱。博物院文化产业部主任李杨说,博物馆文创竞争激烈,既要承载历史文化,又要有创意。
记者采访时遇到薛亚兵,他边参观边记录青铜器纹饰。他是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社火是西北流传千年的春节传统活动,寓意祈福平安,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今年春节,薛亚兵想创新脸谱图案,便来博物馆找灵感,在何尊上找到与蛇年相关的纹饰。他觉得何尊上的蛇纹可借鉴,中国人把蛇叫小龙。薛亚兵回去和师傅商量,近年来他们和其他画师不断创新纹饰,还把脸谱画在水瓢上,制成“马勺脸谱”。2013年,薛亚兵绘制的社火马勺脸谱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,让更多人了解社火脸谱。
薛亚兵说,这两年很多大学生来研究社火文化,写论文、做毕业作品,愿意传播这种文化。采访结束前,薛亚兵已把何尊纹饰画在新的马勺脸谱上,他希望将青铜器文化和社火文化结合,画在更多载体上,让色彩更符合年轻人喜好,让更多人了解宝鸡社火,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文化。
2024年,总书记考察调研文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他深入甘肃天水伏羲庙、麦积山石窟,感受文明之光;漫步天津古文化街,思索文化传承;触摸湖南常德河街特色;感悟安徽桐城六尺巷和谐美德;强调湖北云梦县古代简牍要善加保护、做好研究。
中华文明是我们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文明,保护好文化遗产,才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。2024年,北京中轴线等申遗成功,春节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,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绩斐然。
我们在文化创新上也成果丰硕。中国考古博物馆开放,国家版本馆落成,国风国韵走向世界,新中式流行,国潮文创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《只此青绿》《黑神话:悟空》等展现中国魅力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国建成近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文化产业企业营收超14万亿元,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服务人次众多,众多文化场所免费开放。
实现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任务艰巨,需要我们凝心聚力,赓续中华文脉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新征程上,每个人都是主角,都能发光发热。大家也都有着美好的愿望,有人希望社火演出多多,有人希望老人健康、小孩乖巧,有人希望更多人关注文化,有人希望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