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指代男生女生的“GGMM”到自媒体初期的“男默女泪”,再到当下的“显眼包”“尊嘟假嘟”“偷感很重”等流行语……每隔一段时间,新的一批网络热词就会火爆出圈。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网络热词成为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时髦工具。网络用语的发展既带来了沟通的便利和语言的活力,也为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意趣。尽管如此,误用、滥用甚至过度依赖网络用语等现象,依然值得人们时刻警惕。
01
如今,花样翻新的网络热词,已成为全世界普遍的文化现象。概而言之,这种新型语言通常带有以下几个特点。
简洁直观,但具有标签效应。
许多网络热词之所以“自带流量”,在于其能够准确表达某种共同观点或相近情感,成为部分群体身份认同的基本象征。比如,提到“脆皮”“特种兵旅游”,首先想到当代大学生的自嘲;问起“你是i人,还是e人”,可以直接界定一个人内向或外向。
不过,当用网络热词给人或事贴标签时,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,以至于抹煞个体之间的差异。有人举过一个例子:“我觉得西瓜水分大很好吃,雪糕奶味足也很好吃,这两种好吃不是同一种好吃。但如果雪糕是yyds,西瓜也是yyds,那它们之间的差别就被消除了。”
情感丰富,但容易流于庸俗。
网络热词脱胎于日常生活,极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共情。然而,也有少部分热词、热梗出自胡编硬造,谈不上有啥独到创意,反而有些粗鄙低俗。诸如“绿茶”“叫兽”等词汇不仅充斥网络,而且蔓延到人们日常交流和严肃文本写作中。
另一方面,由于网络空间的隐匿性、虚拟化等特征,人们在网上可能失去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心,以至于通过制造、传播庸俗暴戾的网络用语,毫无节制地宣泄负面情绪,甚至诋毁、攻击他人。
生动鲜活,但不够完整规范。
一般而言,网络热词具有概括化、简单化、形象化等特点,不能按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去过度苛责。但网络热词的快速发展也确实带来一些问题,如不规范用字,滥用谐音,歪曲汉字形、音、义,夹杂使用图形、符号、外来语等。有些词汇丰富着我们的语言体系,但也有些词汇增加了信息理解的难度,削弱了内容的严肃性,不断蚕食规范用语的阵地。
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,其中一项便是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,重点整治通过故意使用错字、滥用谐音指代词、编造黑话烂梗、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方式,传播低俗色情、攻击恶搞、煽动对立等违法不良信息问题。
02
长期以来,网络热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地迭代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,但其带来的许多潜在危害同样不容忽视。
滥用网络热词导致偏见。
有些网络热词,其产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偏见和逻辑的缺失,有的热衷于简单粗暴地“贴标签”,有的毫无节制地传递、渲染极端情绪。
把深情的人一律叫作“恋爱脑”,将甘心付出者统称为“舔狗”,提出不同意见就被视作“杠精”等等。这样的网络热词一旦被滥用,就像一个隐形标签贴在他人身上。此外,还有“捞女”“PUA”“普信男”等网络词汇,不仅潜移默化地煽动性别对立,而且侵蚀着人际之间最基本的信任。
误用网络热词导致曲解。
在传播过程中,有些用词的含义脱离了原始语境,如果不加考证地拿来使用,很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误会,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一部分。
当代年轻人习惯用“精神状态良好”来自我反讽,实际意思恰恰是形容精神状态非常不稳定。前段时间,有位博主在云南拍摄到一位老奶奶,便随意在视频中贴上了“昆明超雄老奶”的标签,致使该老人被网暴。实际上,作为近几年讨论度较高的热词,“超雄综合征”是一个医学名词,不适合用来任意指涉他人,更何况那位奶奶性格非常随和。
惯用网络热词导致思维僵化。
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语言的退化会导致思维的简单化。现在,很多人的表达被网络用语框定,赞美只会“YYDS”,情绪低落就是“emo”,棋逢对手都叫“神仙打架”……年轻人喜欢借助网络梗、表情包来彼此交流,这固然有一定的娱乐性、趣味性,但书面化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应就会弱化。
有媒体调查显示,1000多名受访青年中,大部分人有“张口词穷”之感。从这个角度看,网络热词可能也会带来过度简化语言,挤压现实思考空间等问题。
03
在享受网络用语带来便利的同时,人们也应该通过教育和自我约束,促进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。
网络热词需要理性思考。
使用网络热词时,我们需要思考和辨别,正确理解每个热词背后的真实含义,遵守相应的语言规范和道德底线,避免盲目跟风。如果不加筛选地使用网络热词,不仅有可能因滥用、错用而产生误会,还可能因此遮蔽真实感受,省略思考过程,导致表达的贫乏和思想的懒惰。
所以,对待和使用网络热词时,要保持审慎的态度,以理性的“冷”调和网络的“热”,更好地享受网络热词带来的便捷和乐趣。
网络热词需要守正创新。
语言从来都是流动的、变化的,不断在融合、创新、发展。像“点赞”“刷屏”等热词,既丰富了语言表达,又富含着时代气息,已被收入第十二版《新华字典》,内化为语言文字体系的一部分。但在顺应网络语言发展的同时,如何既不丧失表达的规范性,又推动文字不断吐故纳新,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、准确和生动的关系,这是一个亟待深思的时代课题。
营造良好的文明网络语言环境。
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,低俗的网络用语不仅会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不良影响,也将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。
此前,有报告指出,通过对国内影响较大的30个网站评论板块中低俗词语的使用情况做调查,发现网评中低俗词语使用已成普遍现象,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。
因此,加强语言文明教育,规范各类新媒体平台语言文字的表达,完善监管监测机制,才能让网络语言在发展中焕发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