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,第十一届十如对话即将在桂林举行,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发起的可持续发展论坛,如今已经走过逾十个年头。
给一个企业家10年,去做主营之外的事情,他们会做什么?
雷军进军电动车,马斯克选择了造火箭,而作为全球领先的知识型创新企业的溢达集团,董事长杨敏德和副董事长杨敏贤给出的答卷是:探索可持续。她们从2014年发起了“十如对话”,深入肌理,探索可持续的内核。
十如对话历年主题
2014年,杨敏德顶着一头乌黑浓密的短卷发,站在台上真切感慨:“我们希望借着这个地方,好好思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。”那一年,十如从哲学的角度,从一个细微的切口,以谦卑和打开的姿态,向全世界不同领域的思想领袖、专家学者、企业家发出邀请。
于是,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静谧城市——桂林,每年都会有这样一场神秘而如火如荼的对话。在如画的绝美风景里,语言风暴伴随着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,如期而至。
2014年十如对话刚刚创立之时,正值经济飞速发展,先驱性的企业开始注重在商业中践行可持续的理念。2015年,《巴黎协定》签署,联合国确立了SDGs目标,凝聚了更广泛的全球共识。
10年里,200多个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讲者,形成了48场对话,覆盖100多个行业,探讨了众多时代前沿的议题。即使面临疫情等挑战,十如对话也从未间断。
十如对话10年间覆盖话题
对可持续的长期坚守,必然要保持对元问题的敏锐。十如对话经历了经济形势的起落,也经历了种种可持续理念思潮的起落。许多企业只为了合规、拉升股价、品牌造势,而做出一些低碳、ESG的动作,但很快又归于沉寂。时代最终会惩罚那些在概念上盲目跟风的人。国内市场仍需要学习,该如何把“可持续”真正做成一件持续的事业。
目睹时代的起落,我们更好奇,是怎样一种关切,能够让十如对话持之以恒地延续了10余年?
十如对话现场
01.定义更具全局性的“可持续”
近两年来,不少可持续领域的从业者有一种感受,可持续的工作开始变得“工程化”。换句话说,除去写ESG报告的功夫,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归于节能、减碳、核算之类的“技术活”。
计算及技术工作固然重要,但是我们是不是落下了什么?
十如对话,希望探寻的是一种更为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观。
对话的举办地——位于桂林的溢达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(以下简称“十如”)——园林的建造本意就是一场关于可持续的试验和探索。它希望用实际行动来验证一件事:产业、人、环境能否在同一空间中共存,并且建立一种互利共荣的关系。
漫步在园林之中,你很难觉察到办公区与自然的分界。白鹭从车间的窗外掠过,落在不远处的湖边。即便在办公室,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光线与气流变化。
成群的白鹭在园区上空飞掠而过
这种安排,既是为了节能,也为了不切断人同自然的联系。种种看似不经意的安排,其背后隐藏着企业、设计师细致入微的可持续思考。
十如对话在其超过10年的历史当中,逐一探讨了可持续当中的种种基础议题,包含健康、工业4.0、区域合作等。到了2023年,为了更系统性地研究、阐述这些思考,溢达集团作为创始企业成员之一,创建了十如研究院。
十如研究院作为一个独立非营利机构,希望从特定行业视角中跳脱出来,从更多元视角当中追寻更具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观念,并且用开放的态度打造一个专家学者、科研人才、行业领袖及社会各界代表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。十如研究院依然秉持十如的可持续方法论,强调世间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本质。
这一基本立场,也昭示在“十如”这一名称当中。十如之名源自佛学《法华经》的“十如是”,包括相、性、体、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、本末究竟,代表一套传统哲学理念,意味不懈追求,力臻完美。
这一信念也意味着一种谦和而精进的态度,不过分简化,不急功近利。在这一立场基础上,十如研究院希望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,参与者不只限于产业界,也包括政府、创业者、学者、社会组织等,共同去应对社会、经济、环境的多元议题。
十如研究院有三个主要板块,一是研究与咨询,二是教育与培训,三是会议、活动和人际拓展。研究院希望与参与各方共同创造新的事物、新的思维方式、新的指引,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贡献。
在理论研究之外,研究院借用十如这个产业、环境、人共存共荣的空间,打造立体化、多维度的教育培训服务,致力于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。研究院广泛邀请思想领袖与行业精英授课,向学员提供应对可持续发展复杂挑战所需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。同时,十如研究院也从各界学员的参与、专家的对话中,获得灵感的回馈,实现教学相长。
此外,十如研究院举办高峰对话、圆桌会议、人际拓展等交流活动,其中最高规格之一的便是“十如对话”。从十如研究院的教育实践,到其主办的十如对话,研究院将沟通的空间开放给志同道合的产业同行、学员、专家和商业领袖等,通过多种方式将有志于可持续事业的人聚合起来,搭建平台,增强彼此联系。让人们在跨界对话中迸发灵感、创造新知,从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变革。
02.今年的十如对话要谈什么
在十如研究院的主持下,即将开幕的新一届十如对话,既是对话第二个十年的起点,也像是十如对话对自身使命的一次复盘和再出发。
今年的十如对话,主题是“迈向可持续福祉”。
十如对话的议题设置,向来与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s)关系密切。在SDGs中,“福祉”(Well-being)显然与目标3“良好健康与福祉”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在十如对话的语境中,“健康”不仅指狭义的身体健康,还包括人在工作、社会生活中的身心健康,推及社会和生态的健康。
近年来,人类福祉的持续进展,被种种政治、经济和疫情危机所打断。
去年秋季,联合国曾召开“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”,秘书长指出:国际社会在2015年订立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s),到如今已跨过半程,但SDGs当中大部分目标的完成进度尚未过半,且不少目标的进度不进反退。世界仍需勉力重回可持续目标的轨道。
而对于产业界来说,对于ESG和新能源的讨论固然很火热,而对人的福祉却少有认真思考。
本届十如对话提出“迈向可持续福祉”,就是在回应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和气候目标的同时,仍然将“人”置于可持续发展关切的核心。“福祉”(Well-being),意味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。
本届对话将围绕四个主题展开研讨:塑造未来供应链、自然与文化融合、社会与经济创新、将福祉融入教育。对话邀请了国内外商界、投资界、学术、公益等领域的领导者参与,从多个维度探讨实现可持续福祉的多元化路径。
本次十如对话的议题设置,展现了十如研究院对于更广泛参与、更跨界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固持。演讲话题传达出一个清晰的立场,即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来自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,需要通过供应链合作、跨行业的技术整合、教育革新等途径,去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福祉。
03.四大议程的问题意识
首先,“塑造未来供应链”这一议题,反映的是近期产业界一个共同的焦虑。人们发现,减碳、循环经济等种种事业行至深处,都必然需要供应链的合力。
单就低碳转型来说,一直以来肩负最大责任和压力的都是链主企业。然而,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测算,全球大多数行业(除去水泥和钢铁)有80%以上的碳排放发生在供应链上,而非链主企业本身。产业界急需更好的合作机制,来推动低碳转型进入更深的水域。
其他可持续发展工作亦是如此。相比大企业本身,更多的环境影响、就业和社会影响,都发生在产业链上。种种可持续的福祉,需要超越外表光鲜的“大厂”,惠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。
这种未来供应链的要求,也呼唤着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。正如最近欧盟所出台的《新电池法》《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》等规则的要求,到2027-2030年左右的中远期,企业应该披露产品的碳排放、再生材料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等数据。这些数据治理的实现,必然需要创新的技术方案的支持。
供应链的种种未来可能性,无法单靠链主和大企业单枪匹马地去实现。而创造一个多方关切的议题、一个多方参与的对话场,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
“塑造未来供应链”的对话嘉宾
对话的第二个研讨话题,“自然与文化融合”同样颇具十如对话的特色。
“文化”初看上去并不是一个“寻常”的可持续发展议题,但它确乎很容易被忽视。不要忘了,文化是维系社群的纽带,这密切关系到可持续工作当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维护。很多凝聚人心的智慧、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,往往就蕴藏在现有的文化当中。
很多企业把“文化”简化为“文化符号”,印在广告牌、产品包装上。殊不知,文化是需要践行的。十如从文化中、从地方传统和产业传统中,寻找产业、人、自然、社区之间和谐共存的灵感,重建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有机链接。“共融”一直以来都是十如的关键词,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共存、相得益彰的智慧。
例如十如园林中的香山园,是国内首个天然染料植物专类园与天然染色研发中心,占地80亩,其核心目标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。园区里收集、种植并保护了逾100种中国传统染料植物,通过迁地保护系统性地保存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植物品种。同时,香山园致力于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染艺文化,让这一历经数千年的工艺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新生。此外,香山园还将通过科普教育和公众参与,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发展,积极响应并践行联合国关于“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”的国际公约精神。
香山园中收集、种植并保护的中国传统染料植物
可持续发展往往要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空间当中实现。本次十如对话关于“自然与文化融合”的探讨,邀请了建筑设计、景观设计、社区公益等领域的专家,希望启发产业界把文化、社区等议题,重新放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议事日程中。其实,十如园林的建设本身,就由建筑和景观设计专业人士双重把持——这在产业园区当中是非常少见的,但十如对话认为,产业恰恰非常需要把这些“外部”的视角内化,对产业、生态、人给予均等的重视。
“自然与文化融合”的对话嘉宾
本届对话的第三个研讨话题,“社会与经济创新”,则引出了十如研究院对于技术变迁的可持续关切。
往届的十如对话曾讨论新技术趋势之下,我们应该怎样革新对人的健康、工作、生活的愿景。言而总之,强调人的福祉不能与科技变迁脱节。
在这个环节里,十如研究院邀请到了创业、研发、创投等领域的专家。对话尤其希望探讨如何把社会关切融入技术探索当中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。这一研讨板块尤其强调跨界合作在推动创新中的重要性:在福祉与科创之间建立桥梁,通过新技术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,需要更多元而专业的视角,以及更强的技术整合能力。
“社会与经济创新”的对话嘉宾
本届十如对话的最后一个研讨议题“将福祉融入教育”,不仅是对话的内容,也在实践层面上关乎十如研究院的使命。
十如研究院对教育的关注,也发轫于创始企业成员之一,溢达集团的经验理念。溢达认为,企业不能把雇员看作随时可以替代的“人手”,制造业工人应该获得机会去实现个人成长,通过学习更好掌握自己的命运。这样的理念也在十如的经营中得到实践。可持续相关理念和能力的教育培训,也是十如研究院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。
而本次十如对话则更开放地探讨教育的意义。将可持续的价值观融入教育,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未来公民,更为实现人类长远的可持续福祉奠定基础。
有媒体称,自从2021年国务院发布通知,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之后国内的中小学对此展开了多种探索。然而,生态文明、可持续发展、气候变化这些高度综合的知识与意识,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尚难以实现成熟有效的传授。教育领域仍需要更多元、有效的资源投入。
对此,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、高等教育机构,也开始做出行动。
“将福祉融入教育”的对话嘉宾
本届十如对话,在“迈向可持续福祉”的主题当中,汇集了十如研究院最为核心的几项关切。这些关切,也贯穿着十如对话超过10年的历史,并且随着十如研究院的业务拓展,而在今后更为充实。
为了让“可持续”不仅仅存在于官方文件和企业报告里,我们或许需要一些更具有团结力和号召力的思想,让“可持续福祉”变得更加充实,让所有的志同道合之士都行动起来。尤其在当下这个不平静的年代,我们急需听到一些笃定的声音。
参考资料:
Dialogue Earth:中国如何培养气候世代。
World Economic Forum:范围3排放为什么是脱碳进程的关键?
撰文|袁子奇 国佳佳
排版 | 冯莎莎
题图来源 |十如研究院
星标我们,及时获取一手信息